刑事&民事
-
【女老師性侵學童產子,孩子誰照顧?】林宏軒律師撰
桃園一名國小女老師2020年擔任6年級班導時,被指控多次性侵班上男學童,並且懷孕生子。法院判處女老師17年6月徒刑。社會局家防中心表示,雖然母親涉有犯罪,但她的小孩並未受到不適當養育及照顧,政府機關無權剝奪親權。如果女老師入監服刑,小孩該由誰扶養?女老師是否能要求男童認領小孩?認領後,男童是否有扶養小孩的義務?以下我們簡單討論如下。
為何判到17年6月有期徒刑?
對於未滿14歲之男女犯強制性交罪,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刑法第222條第1項第2款),即使是與未滿14歲之男女合意性交,也要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227條第1項)。法院判決認定女老師對未滿14歲之男童7次性交,2次強制性交,合併處17年6月徒刑。
女老師可以帶小孩入監照顧嗎?
女老師目前尚未經判刑確定,未來若女老師被判入監服刑,依監獄行刑法第12條第2項規定,若小孩未滿3歲,經社會局評估認為隨母入監符合孩子最佳利益,監所可能准許女老師將小孩帶入監所。然而,若女老師入獄時,小孩已滿3歲,則不得允許小孩隨同母親入監。
男童如何成為小孩法律上的父親?
男童與小孩有血緣關係,實際上係小孩的父親,但在法律上,還要經過一定程序,男童才會是小孩法律上的父親,例如男童認領小孩(表示小孩為其親生)、承擔小孩的扶養責任(提供奶粉錢或照顧小孩等)、或者當男童滿18歲後與女老師結婚,依民法第1064條規定,小孩也將被視為他們的婚生子女。
女老師可以請求男童認領小孩嗎?
當時的男童目前已經是高中生,若男童沒有主動認領小孩或扶養小孩,依民法第1067條規定,女老師可將男童列為被告,提起認領之訴。由於男童與小孩有真實的血緣關係,故法院會判決男童應認領小孩為其子女。
小孩該由誰扶養?
若女老師請求男童認領小孩,男童被判決認領後,對小孩就負有扶養義務。然而,若男童缺乏扶養能力,例如沒有穩定的經濟收入,甚至難以自給自足,他可以主張減輕或免除扶養義務。
法律救生員評論
女老師性侵男童,可能對男童的心理造成深遠的影響,女老師還懷孕生下一子,若她對男童提起認領之訴,男童就成為孩子法律上的父親,依法並須對小孩負扶養義務。目前,男童可能尚未具備扶養小孩的經濟能力,因此可以減輕或免除扶養義務。然而,若男童在未來具備扶養能力時,他仍須履行扶養小孩的義務,這似乎不盡合理。因此,似有必要全面檢討被性侵害的受害人在面對扶養責任時是否能夠得到適當減輕或免除的機會。
新聞來源【女老師性侵學童產子,孩子誰照顧?】林宏軒律師撰more -
【陳綺貞女神人設崩壞?!】鄭深元律師撰
日前添翼創越工作室創辦人鍾成虎無預警在臉書發文,暗指「前女友」兼「旗下歌手」陳綺貞人設崩壞,私下霸凌同事,還任意提高唱酬、違約私接活動等等,一時間錨頭指向陳綺貞「人設崩壞」。
鍾成虎發文
本案緣起鍾成虎的「添翼創越工作室」之前與陳綺貞合作,現在合作關係告吹,鍾可否在網路上直接誹謗陳綺貞?
人設對藝人之必要性,及人設與藝人之真實生活之關係。
藝人之真實生活,究竟是與公共利益有關,或僅係事涉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鄉民、狗仔是否可公開揭露這方面訊息?
鍾在本案並非一般鄉民,係與陳前有合作關係之人,可否公開揭露,其責任與一般鄉民相同否?
雙方有經紀、合作合約糾紛,目前在訴訟中,可否為了訴訟而背棄契約之保護責任?
陳綺貞回應了,但這回應及格嗎?
陳綺貞透過律師回應:表示雙方契約存在爭議,並指對方多年來未依契約忠實提供經紀服務和結算報酬,陳綺貞認為對方絕口不提契約糾紛的真相,還做出多項不實指控,意圖破壞她的名聲、製造輿論。陳綺貞也要求鍾成虎道歉,否則將訴諸法律。
此一回應,前訴諸理,並敘說雙方現在訴訟中,誰對誰錯該由法院決定,不是一方即可認定,簡單明瞭,讓閱聽者了解事出有因,因為雙方在訴訟中,所以鍾才口出惡言。
添翼創越工作室律師再發聲明:
添翼創越工作室由安永圓方律師事務所發布聲明,指稱 2019 年後陳綺貞在工作過程中配合度降低,態度反覆,還在演藝工作延宕多時之際,要求提高唱酬、版稅及拆分比例,並曾未經公司同意私下參加商演,溝通無果,將委託律師依司法程序維護權益。把訴訟中雙方攻防會講的難聽話都說出來了,似乎不想就此吞下去,戰火繼續延燒。
陳綺貞展開溫情喊話
基於友好,直到今年合約屆滿,我才提出返還的要求。我相信你有妥善保管,也相信你不會佔為己有,願意讓她們回到我身邊。我也希望未來你的才華,不管有沒有我,一樣都能繼續被看見,真正的獨立精神,來自對每一個人獨立的尊重。最後再溫情喊話:「小虎,人生中每段關係都有始有終,我知道你的不捨,但我們都要接受我們在感情上,與工作上的關係都已結束的事實,也要請你接受合約屆滿後,我有為自己做決定的權利。這是我確實想要實踐的人生。」最後一段訴諸情感,要鍾認清現實中雙方已不存在感情與合作關係,言下之意,係鍾心有不甘。
鍾成虎轉移焦點景指陳欺負同事
鍾另改口指責陳不應該欺負公司同事,並暗指陳綺貞在兩人交往期間會要求鍾成虎只能以她為重:「我們都不年輕了,妳有一定的社會知名度,犯不著欺負任何公司的同事。」希望用違反勞基法、大欺小形成社會壓力。但同事並無一人出來指證,場面冷淡。
陳綺貞援軍加入
吳青峰:「他們用盡了力氣先發制人先說先贏,將自己的一切罪行縫製成一個不透光的束口袋,把線繩交給無知的觀眾」並「勒死他們得不到因此必須除掉的人。非常有意思。
五月天:「喧嘩之時也許難以聽見所有真相,但我堅信那些堅信都依然美好」。其他像…都有加入戰局,目前似乎沒有人站在鍾成虎那邊的。只能說藝人就是藝人,發文風格與律師生硬的文字完全不同。
法律救生員看法
本案很明顯雙方已在法庭爭訟,此時鍾率先發難,可能是官司陷於不利,想趁機( #metoo運動)搭上便車,讓觀眾想起陳曾經有婚外情事件、欺負同事的不佳觀感,戳破陳的人設,形成對陳不利的言論,進而施壓或和解。但本案完全不是METOO運動,且陳涉當小三那一段事件,當時,鍾、陳二人其實早已分手一年,鍾似乎也沒有權利去評價,並牽強附會METOO運動。
本文認為,契約雙方有保護義務,藝人的人設與私下的真實狀況對比,本來就是經營演藝事業的重要環節,也是雙方均應保密的範圍,而且屬於私人之間私領域的事務,任何刻意的公開、侵害藝人肖像的行為,就算說的內容屬實,此事涉私德且與公益無關,都可以構成損害賠償責任,而且此一責任不會因為契約關係終止而消失。至於雙方合約上的爭議,本應在法庭進行攻防即可,無由端上檯面供人指點。
新聞來源
【陳綺貞女神人設崩壞?!】鄭深元律師撰more -
【五億高中生墜樓懸案】林宏軒律師 撰
賴姓高中生在父親生前獲贈約5億的房產,5月4日原本該和母親抱著父親骨灰罈進塔,但當天上午,五億男與夏姓男子前往戶政事務所登記結婚。然而,僅2小時後,五億男就從夏男住處墜樓身亡,賴母懷疑夏男謀財害命,主張2人的婚姻無效。那麼,本件究竟有何疑點?2人的婚姻有效嗎?誰有權繼承五億男的遺產?以下我們簡單討論如下。
本案的疑點,整理如下
10樓墜樓還是低層樓墜樓?
五億男若從10樓墜下,頭部未破裂且遺體周圍無血跡噴濺,僅有右手閉鎖性骨折,似乎不太合理。
「案發前2人下樓時」及「案發後夏男下樓」為何不搭電梯?
案發前,夏男曾帶五億男回到住處,2人上樓時搭電梯,但下樓時卻走樓梯到1樓,原因有待釐清。案發後,夏男聲稱洗完澡後在客廳找不到五億男便走樓梯逐樓層,因為擔心搭電梯沒有訊號。但若找不到五億男,應該是有通聯記錄,否則夏男上述說法並不合理。
夏男案發後第一時間未告知與五億男的關係
案發後,夏男在警方詢問時一開始未提及與五億男的關係,甚至假裝不認識,導致五億男差點被當作無名屍處理。
五億男遺體上的傷痕待釐清
五億男遺體上有嘴上唇內側、頸部瘀青、右手有四處針孔、左手掌壓挫傷等傷勢,若係自殺或意外死亡,為何有這些傷勢,有待釐清。
雙方婚姻有效嗎?
雙方有結婚真意?
賴母聲稱五億男與夏男只見面兩次,且五億男曾因暗戀女同學而向輔導室尋求諮詢,且夏男係以「處理房地產教學」為由約五億男去戶政事務所辦理結婚登記,主張2人無結婚之真意。
證人有親見親聞雙方有結婚真意?
五億男與夏男是隨便找2明路人當證人簽名,甚至還曾找大樓管理人員,試圖以3千元代價幫忙簽名而遭拒,則該2名證人是否有親見親聞雙方有無結婚真意,也影響雙方婚姻的效力。
誰可以繼承五億男的遺產
賴母受繼承不得逾200萬元的限制
◎賴母曾2次歸化為我國國籍,但2次都遭註銷,原因都是因為賴母有通姦的行為,不符合國籍法第3條所規定「無不良素行」的要件而遭註銷國籍,因此賴母目前無我國國籍,也無中國國籍。
◎若賴母父母都是大陸地區人民,即使她放棄中國籍,依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施行細則第5條規定,她仍會被視為大陸地區人民,並受到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67條的限制,該條規定賴母繼承遺產總額不得超過200萬元之限制。
賴母繼承200萬元,夏男繼承4.98億元
如果賴母所提婚姻無效訴訟敗訴,且無法證明夏男有故意致五億男死亡的行為,五億男遺產依法由夏男與賴母各分一半。然而,由於賴母所繼承遺產總額不得超過200萬元,因此超過200萬元部分將由夏男繼承。
賴母繼承200萬元,其他4位兄弟姊妹平均繼承4.98億元
若賴母所提婚姻無效訴訟勝訴,或夏男有故意致五億男死亡的行為,夏男即喪失繼承權。又賴母僅能繼承200萬元的遺產,超過200萬元的部分,依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67條規定,將由後順位繼承人即姑姑、叔叔和伯伯等4人平均繼承。
法律救生員評論
儘管本案存在眾多疑點,公眾輿論似乎傾向認定夏男涉嫌殺人罪,但目前的事證及推論都只是間接證據,還沒有直接證據能夠確定夏男殺害了五億男,依無罪推定原則,在一審判決出爐前,我們還是要認為夏男沒有殺害五億男。若情況確屬如此,五億男的遺產除200萬元由賴母繼承外,其餘部分將由夏男繼承。
在面對社會關注的案件時,偵查不公開的原則似乎常被忽視,例如前法醫高大成對本案的推論及意見,及本案賴母的律師對記者的提問幾乎有求必應,似有不妥。這也導致台中地檢署發出聲明,呼籲相關人士請勿僅憑主觀臆測推論相關犯罪情節,給予司法純淨之辦案空間
新聞來源【五億高中生墜樓懸案】林宏軒律師 撰more -
【台大學生會政見涉歧視!?】鄭深元律師撰
近日報載台大經濟系學生會第二組正副會長候選人提出之參選政見爆出歧視爭議,一時與輿論沸騰,紛紛要求學校退學。我們在這裡無意為台大學生洗白,學生僅止於嘴巴說說,事情也沒嚴重到需要退學的程度。但到底這樣的政見算不算歧視?誰來定義歧視?言論自由的界限在那裡?學校該如何處理?底下我們一一來探討。這件事情發生至今,校方的處理非常好,有保護學生沒有曝光,學生自己也沒有對外回應,也只回應一切依校規處置,也有經濟系教授出來說話,不輕不重,可以說是危機處理的表率,足堪各校借鏡。
首先我們先嘗試分析學生的心態(請參閱下面學生政見圖示):
1、「LGBTQ與狗不得在會中辦打傳說對決」:
這裡的LGBTQ就是指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及對性別有疑惑者,我想學生的想法應該是瓢竊「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爛梗,其實會有暗喻LGBTQ是狗的意思,確實不妥。學生的真意我們不了解,但也許他的意思是會辦打遊戲的人太多,佔據太多空間,大家都不該在會辦打;也許他使用LGBTQ這一字眼,則是認為大家就算不是同性戀,也未必不會是疑惑者,因此用一笑置之的態度講出LGBTQ,未必有嚴重的惡意。
2、「A罩杯以下女生國防必修2學分」、「ㄐㄐ10公分以下要上家政課」、「大四畢業母胎單身進行結紮手術」、「舞會處男禁止報名,處女強制參加」:
基本上這四個政見,一半是針對女生,一半針對男生,並不是專門針對女生,也算是學生在宿舍經常會用來取笑異性同學的話題。也許我們可以說系學生會選舉並不是對外公開的選舉,算是自己系裡面關起來的事,確實拿捏分寸不好,但也罪不至死。在苛責大學生之前,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也曾開過類似的玩笑,又有誰會認真把它當成一回事,或因而受傷?至於女生修國防2學分,無非也是在嘲諷女性要求平權的狀況下仍拒絕服役的狀況吧!
3、「BMI 20以上禁止搭乘電梯」:
這個應該是有歧視胖子的意思,但事實上這也只能是諷刺胖子,或者意在喚起大家注意身材保持,並非真正能做到禁止BMI 20以上搭乘電梯。有時我們看到百公斤的胖子,右手拿著糖飲,左手拿著一大袋速食,步履蹣跚過馬路跑不起來,是不是也會有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對這樣的胖子,我們苦口婆心相勸有用嗎?
4、「禁止系上同學與職業軍人交往」:
當然我不覺得這算是歧視職業軍人,真正歧視職業軍人的作法不是如此(例如政府剝奪他們該有的待遇、保障、退休給付),這應該是反映系上有為數不少女同學與職業軍人交往,男同學覺得女同學被搶,因此藉無效的禁止作為政見,甚至是自「表」,如果以這個角度來看,其實也沒有這麼嚴重,反而是在肯定職業軍人。
言論自由是應該予以保障的,言論也不該有「事前審查」的制度,這是我們該一直堅持的價值,不應輕易放棄。至於有部分人士認為系學會政見出來之前台大應該先行審查云云,但沒有人想回到過去言論審查的戒嚴時期,因此也不該有人作出言論審查、價值判斷,並決定誰可以說、該怎麼說?重要的是,言論自由不是沒有界限,言論可以自由,但如果涉及誹謗、侮辱他人,則應該自負其責,沒有第二句話。本案因為指涉的歧視字眼並未指向特定人,因此不會構成刑事犯罪,但是歧視到特定族群,不管是有意或無意,只要令人不快,均可進行譴責,這也是這二位學生該承受的。
另外依據「國立台灣大學學生個人獎懲辦法」規定,學生若有性騷擾、性霸凌,經校方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或性騷擾防治委員會查證屬實並移送懲處,最輕記申誡,最重可勒令退學。處罰的重點在於有實際行為,若無實際行為,且非對特定人為之,事實上應該不構成該罪。有疑問的是,若行為損及校譽,依台大上開辦法,似乎損及校譽不構成處罰事由,與其他學校有所不同(其他學校多有損及校譽),從這裡我們也看得出來台大對於教育方面的自主性及肯定學生主體性,應該予以肯定。
事實上,大人的世界歧視何其多,如果一天到晚關心在意這些歧視,會讓我們無法好好做自己。當你需要上行政機關辦事、上法院,被歧視時,你敢譴責嗎? 只有當你被歧視卻連出聲譴責都不敢的時候,這才是真正的歧視。目前大家在譴責的,其實是手無寸鐵的學生,對真正的「惡勢力」我們譴責了嗎?對貪官污吏、詐欺集團,有用同樣的力道譴責嗎?我們大人該反思,會不會真正歧視弱者的正是我們?
新聞來源【台大學生會政見涉歧視!?】鄭深元律師撰more -
【賣「黃牛票」到底犯了什麼法?】鍾采玲律師 撰
高雄上半年演唱經濟大爆發,韓團BLACKPINK、人氣天團五月天、天后張惠妹接連在高雄開演唱會,大家最注重的莫過於可以買票進場支持自己喜歡的歌手,可惜,場地有限、座位有限,演唱會門票往往供不應求,甚至引發了一人搶多票,以高價賣給沒買到票的粉絲,導致黃牛票遍地開花,上周末(2023年3月18日及3月19日)才剛辦完的BLACKPINK演唱會,也不例外。對於販售黃牛票或不當取得票券,可能涉及甚麼法律責任呢?是否有相關法律可制裁?本文依序說明如下。
販售黃牛票[1]可能涉及什麼法律責任?
一般運輸、遊樂票券(包含演唱會、遊樂園、球類等票券):依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4條第2款,可處三日以下拘留或新臺幣一萬八千元以下罰鍰[2]。
有鐵路之運輸票(高鐵票、台鐵票等):因為涉及公眾運輸的利益,除涉及上開所述之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4條第2款之處罰,更可依鐵路法第65條第1項規定,按車票張數,處每張車票價格之五倍至三十倍罰鍰[3]。
但如果僅是幫忙搶票,加價一些手續費,這部分就不會被認定符合「圖利」要件,而不會受到處罰。
若是以寫程式碼干擾售票網、破解售票網去取得票券,可能涉及什麼法律責任?
一般運輸、遊樂票券(包含演唱會、音樂會、球類等票券):依刑法第360條,已經涉犯妨害電腦使用罪,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30萬元以下罰金[4]。Ex.台灣曾有工程師撰寫自動訂票程式,用眾多偽冒帳號向拓元等公司售票系統大量訂票,再與黃牛集團勾結,透過臉書及淘寶網等社群或網購平台高價出售,包含五月天、林俊傑、蔡依林等人的演唱皆有。
有鐵路之運輸票(高鐵票、台鐵票等):因為涉及公眾運輸的利益,比刑法處罰更重,依鐵路法第65條第2項規定,得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新臺幣300萬元以下罰金[5]。
轉售公關票(免費的票)會涉及什麼法律責任嗎?
無論係依社會秩序維護法64條或鐵路法第65條,所規範的都是「購買」後轉售圖利的行為,並無規範到轉售「免費」票券的行為,並不符合條文要件;且,實際上亦無影響他人購買機會;再者,公關票本身也很難證明轉售是為了「圖利」。因此,本文認為轉售公關票原則上應無違法,但若主辦單位有予以限制仍轉售,可能就有違約之問題。
一票二賣、賣假票券可能涉及什麼法律責任?
有些人因看準粉絲忠誠,會在網路上「偽稱其有買到票券」,或者「一票二賣」,使已付款之粉絲於演唱會現場無法實際取得票券,此已涉犯刑法第339條第1項詐欺罪[6],最重可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若係在網路上對不特定人宣傳上開販售票券一事,則會構成第339條之4第1項第3款加重詐欺罪,最重可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7]。
以不實身分證字號、姓名等資料大量訂票,再轉售給他人,可能涉及什麼法律責任?
此部分,若未經當事人同意,即使用他人之身分證字號、姓名大量訂票,即會構成刑法第210條、第216條,偽造私文書及行使偽造私文書罪,最高可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Ex.2017年五月天演唱會就有工程師以虛擬身分證字號狂掃五月天門票,並以高價再臉書社團銷售。
如何減少黃牛?
◆檢舉制度:
主辦單位鼓勵粉絲檢舉,若確認屬實,取消購票資格,並給予粉絲福利
主辦單位若發現,主動檢舉給警察
◆購票階段:實名制購票、購票設計問題、限制每個帳號購買的數量
新聞連結
[1] 黃牛票:非供自用,購買運輸、遊樂等票券而轉售圖利者。
[2] 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4條第2款:「有左列各款行為之一者,處三日以下拘留或新臺幣一萬八千元以下罰鍰:非供自用,購買運輸、遊樂票券而轉售圖利者。」
[3] 鐵路法第65條第1項:「購買車票加價出售或換取不正利益圖利者,按車票張數,處每張車票價格之五倍至三十倍罰鍰。加價出售車票或取票憑證圖利者,亦同。」
[4] 刑法第360條(妨害電腦使用罪):「無故以電腦程式或其他電磁方式干擾他人電腦或其相關設備,致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三十萬元以下罰金。」
[5] 鐵路法第65條第2項:「以不正方法將虛偽資料或不正指令輸入電腦或其相關設備而購買車票、取得訂票或取票憑證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
[6] 刑法第339條第1項:「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7] 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3款:「以廣播電視、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等傳播工具,對公眾散布而犯之」的加重詐欺罪,最高可處7年有期徒刑,得併科一百萬罰金。」【賣「黃牛票」到底犯了什麼法?】鍾采玲律師 撰more -
【舔壽司郎醬油罐會死嗎?】鄭深元律師撰
近日日本有一名17歲的少年,在日本壽司郎連鎖餐廳用餐時,舔醬油罐、茶杯之後PO網,引起消費者恐慌,公司市值暴跌近170億日圓(約台幣39億)、連台灣的壽司郎也門可羅雀。少年的行為,對時下年輕人來說,倒是經常犯的錯誤,到底少年有沒有責任,我們一一來探討。
刑事責任?
少年舔醬油罐的行為,是屬於惡作劇,少年將影片PO網,可預期消費者看到會產生噁心的感覺,確有惡意(如果沒有PO網,頂多只是食品安全衛生疑慮的問題而已),確會減少社會對少年的評價,但其個人是否主觀上有損害壽司郎的社會評價,可能會有爭議,此與一般網路上戲弄店家的作法不同,例如沒去用餐但是惡意PO文說去用餐後拉肚子等,或用餐時假裝噁心等,確實有所差異。少年的行為,在台灣法下,其實並不算是誹謗或侮辱壽司郎,就算會減少壽司郎的社會評價,也是消費者心理上過不去所致,與少年之行為未必具備直接相當因果關係,或者說是社會不夠理性造成。類似消費者無知的惡作劇行為防不勝防,如果我們責怪店家無法杜絕類似行為,是不是消費者都需上手拷在監視下用餐?這恐怕也違反消費者的意願吧!因此類似舔醬油罐、茶杯事件責任並不在店家,店家管不到這些,也不是店家的錯。
之前壽司郎推出「鮭魚」吃到飽活動(就是名字有鮭魚的可以用餐免費),造成一堆無知民眾紛紛改名,事實上是無助於社會風氣的促銷活動,且有害社會,且整個政府、社會因此支付相當的成本處理戶籍、身分證變更等作業,壽司郎似乎未盡到該盡的社會責任。類似的促銷活動,雖然短期衝高業績,但本身正足以減少壽司郎自己的社會評價,使大眾認為壽司郎是可以戲謔的,今天再發生此事,係咎由自取,絲毫不會令人同情。
民事責任?
類此行為侵害壽司郎之商譽,使消費者懷疑壽司郎之食品安全衛生,產生疑慮,已侵害其權益。除造成商譽減低之損失(積極損害)外,另外有營業額因此降低的損失(消極損害),且金額恐怕還在增加中。壽司郎自可以舉證、依法求償,少年恐將面臨巨額求償。至於報導所稱的39億元跌價損失,應係指壽司郎的股票市值,並非壽司郎所受營業損失,是不在求償範圍的。
再者,少年因未滿十八,依日本法,尚未成年,所以應與其父母親連帶負責。可以說,少年父母及他自己這輩子賺的錢恐怕都不足以償還這筆負債,這一生可以算是毀了。
類似抖音、TWITTER、FB短片目前相當盛行,如近期軍中連長室性愛自拍外流等,也造成相當大的負面效應,工作都可能不保、也可能遭學校退學。雖說要拍什麼是你的權利,只要對方同意就好(不能偷拍),儘量不要影響他人,但如果拍完之後要流出上網、散布,請注意「雞蛋再密都有縫」,只要傳出去給別人,就算再三警告對方不能外傳,也沒有用。因此,如果流出後,被害人果斷進行提告、求償,預期行為人將面臨刑事責任及民事鉅額求償,不可不慎,切莫為了一時爽快或為了衝高點閱率,一失足成千古恨。
新聞連結
【舔壽司郎醬油罐會死嗎?】鄭深元律師撰more